新會陳皮內含物質豐富,源于獨特的品種和水土、源于咸淡交融、三水融通的水土特質和溫濕盆地效應。
造就其片張大而厚,揮發(fā)油多,味道芳香濃郁的風味特色。
新會陳皮基部相連,規(guī)則三瓣;片張反卷,中果皮(橘白)外露內卷,瓣緣的內外皮層開裂、收縮錯位。
皮表皺縮,紋理清楚,油室凹入而通透,油胞和表皮色素滲透中果皮,中果皮多能見油室窗,或隨油室的分布呈點狀棕點,分布均勻。
年份越長的陳皮,會越來越輕,皮身的手感就越硬,容易碎裂。陳久者清、醇。辛苦淡、痹味減,清雅出、醇香現(xiàn)。
普通陳皮,一部分如蕉柑等皮厚,不見油胞,一部分如年柑等,皮薄,油胞顯露,多不規(guī)則,呈碎片狀。
其它柑、橙果皮制作的陳皮多表現(xiàn)為中果皮厚、皮實,內不可見油胞;外果皮層厚、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;辛、苦味大而極少香甜味。
用桔果皮制作陳皮,中果皮很薄,內可見油胞眼裸露,均勻細密,外果薄而光滑,辛、味苦而極少甜香味。
由此可見,正宗的新會陳皮與其他地區(qū)所產的普通陳皮,從外觀形態(tài)上就有極大的區(qū)別,早在古時候,各路名家醫(yī)者就明確把新會陳皮(廣陳皮)從其他陳皮當中區(qū)分出來。
明代醫(yī)學家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指出,陳皮“今天下以廣中來者為勝”。
清代大醫(yī)汪昂(1644-1911)《本草備要》記:“廣中陳久者良,故名陳皮。”
廣中即指新會所在的珠三角。
清末民初名醫(yī)張壽頤(1873-1934)指出:“新會皮,橘皮也,以陳年者辛辣之氣稍和為佳,故曰陳皮。……其通用者則新會所產,故通稱為新會皮,味和而辛不甚烈。”
明代《本草品匯精要》記載:“道地廣東新會”。
陳仁山的《藥物出產辨》云:“產廣東,新會為最”。